榜样是什么?历史起源是什么?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哪些?
精选答案
榜眼,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bǎng yǎn,是科举时代的一种名次称号。即在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殿试中,取得进士考试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相关问题
1、内容简介
2、历史起源
3、相关史籍
4、历史演变
5、代表人物
科举时代的一种称号,明清两代称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二名的人。
"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在这里就是人们所说的黄榜或者叫"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状元"。
自唐朝以来,这个称谓就已经存在了,虽然也有过"状头"、"榜首"等不同叫法,但是得以传承的还是"状元"。而榜眼就不一样了,宋朝之前从未听说。据记载:"宋苏老泉(苏洵号老泉)曰:今进士三人之中,释褐之日,天下望为卿相。不十余年,未有不为两制者。是时,一甲无定额,不止三人,而以三人为贵。然未言一甲二、三名为榜眼、探花。"就这个说法,张惟骧做案注:"《宋史》陈思让传,思让子钦祚,钦祚子若拙,太平兴国初进士,以第二人及第。时号第二及第者为榜眼。又李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一甲三名,人称三世。探花郎昭遘,宋初宰相李窻孙。是宋初已有榜眼、探花之称矣。丙寅孟秋惟骧又识。"由此可知,北宋时宋仁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有"榜眼"的称号。 在历史上,宋代科举制度最引人兴趣的特征之一,是往往用丰富多彩的词汇来代替比较枯燥无味的制度术语。"榜眼"就是这些科举文化语汇中的一个。类似的还有很多:"贡院"指考生参加考试的厅堂,"乡贡"是指在贡院中选拔的举人。其次,是在某些场合、环境里,用通俗易懂的考试术语来强调成功的荣耀。而"榜眼"就很有这种韵味。类似的还有不少,殿试第一名有时称为"龙首",有时称作"大魁";而对列出登第者姓名的叫作"榜",有时也叫"桂籍"。另外,在一些名词里也流露出科举考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形象地称呼科考试院为"棘闱",强调了应试者的艰难。
榜眼之名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如北宋初年的王禹僻在《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中云:"货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中考证:"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盖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因此,"榜眼"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的称谓。在民间俗称可能更早,但是作为科举术语广泛使用是自宋朝开始。
宋王禹偁《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诗:"货船东下历阳湖 ,榜眼科名释褐初。"
《明史·选举志二》:"﹝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清赵翼《陔馀丛考·状元榜眼探花》:"北宋时第三人亦呼为榜眼。葢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人皆谓之榜眼,其后以第三人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人为榜眼耳。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榜眼",实际上指出的是全国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所选拔出来的进士第二人。如上所言,宋以前"未言一甲二、三名为榜眼、探花"。但是在科举考试中,实际上宋以前的进士第二人等同于以后的榜眼。随着历朝的更迭,不论国祚久远还是短暂,榜眼如同科举制一样不断发生着变化。且不说萌芽阶段的南北朝,就是隋唐两朝,初创时期的科举制度也并不完善。既然考试,就会有排序先后,否则,第一又怎么得出来呢?但是,由于在同一榜内,有时少到仅仅数人,也就没必要特别强调第二如何了。唐朝连进士的称谓都有差异,如在参加考试时已经叫进士了,到考取后"雁塔题名"时就称"前进士"。也就是说"前进士"才是后来所说的进士,而"进士"等同于举人。由此可知,"榜眼"一词远不具备产生的环境。
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六年三月,在讲武殿亲试举人,并确定自此以后定为常式。自武则天称帝,天授元年二月亲自策试贡士,开殿试之先河,至此终于将殿试纳入科举制常例之中,成为科举中最高的一级考试。北宋时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进士始分三甲。一开始殿试设三甲取士,一甲三人都可以称为状元。凡眼睛,人们认为必成双成对,于是将黄榜之上,榜首之下的一甲二、三名统称为金榜之眼,不分第二、第三,全称作榜眼。到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已经将进士第二人号称为榜眼。到南宋时期,将探花的称谓专属第三名,而榜眼也成为进士第二人的专用名称。
元朝虽然仍分三甲取士,但多数一甲仅取一人。因此,进士第二人就成了二甲第一名,仅得进士出身。但是,还是有个别例外,元顺帝首先提出"鼎甲",一鼎三足,自然会有榜眼、探花,否则状元单独不可能将"鼎"稳定支撑。
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多次颁诏书,定科举制度。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确定八股制义;洪武四年,初开会试、殿试;洪武十五年,定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后又命厘定新进士受职制等。从现存文献看,明朝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已有以榜眼作为著作的题名。只有到了明朝,榜眼、探花才成为朝廷承认的称谓,开始成为官方定制。清朝沿袭明制,直到终止。
"榜眼"作为进士一甲第二人的称谓,从无到有、从俗称到官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讲,不论提到状元还是榜眼,都是数一数二的。众所周知,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可以说第五大发明之科举,影响远至西方各国,国际上通行的前三名、各种评比的冠、亚、季军,真不知是否也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中国的科举制度被国外选官制度所借鉴、所采用。
岑参(718年-769年),唐代著名诗人。
裴谐广西桂林人,唐天佑三年登第第二名,终桂岭摄令。
韩琦(1008年-1075年),北宋名相。
叶适(1150年-1223年),南宋著名思想家。
洪亮吉(1746年-1809年),清代著名学者。
南宋建炎二年榜眼潮州府海阳县(现潮州市潮安县)王大宝
明弘治三年东莞籍榜眼刘存业。
明弘治六年吉水籍榜眼徐穆。
明弘治九年温州籍榜眼王瓒。
明弘治十二年鄞县籍榜眼丰熙。
明弘治十五年余姚籍榜眼孙清。
明弘治十八年会稽籍榜眼董玘。
明正德三年榜眼景 旸。
明正德六年榜眼余本。
明正德九年榜眼黄初。
明正德十二年南海籍伦以训。
明正德十六年鄞县籍榜眼陆釴。
明嘉靖二年祥符籍榜眼王教。
明嘉靖五年榜眼杨维杰。
明嘉靖八年永康籍榜眼程文德。
明嘉靖十一年汾州籍榜眼孔天胤。
明嘉靖十四年余姚籍榜眼孙升。
明嘉靖十七年泰和籍榜眼罗珵。
明嘉靖二十年新昌籍榜眼潘晟。
明嘉靖二十三年常熟籍榜眼瞿景淳。
明嘉靖二十六年新喻籍榜眼张春。
明嘉靖二十九年大冶籍榜眼吕调阳。
明嘉靖三十二年金坛籍榜眼曹大章。
明嘉靖三十五年会稽籍榜眼陶大临。
明嘉靖三十八年余姚籍榜眼毛惇元。
明嘉靖四十一年苏州籍榜眼王锡爵。
明嘉靖四十四年华亭籍榜眼李自华。
明隆庆二年泉州籍榜眼黄凤翔。
明隆庆五年苏州籍榜眼刘瑊。
明万历二年江宁籍榜眼余孟麟。
明万历五年江陵籍榜眼张嗣修。
明万历八年汉阳籍榜眼萧良有。
明万历十一年晋江籍榜眼李廷机。
明万历十四年晋江籍榜眼杨道宾。
明万历十七年崇仁籍榜眼吴道南。
明万历二十年晋江籍榜眼史继偕。
明万历二十三年宣州籍榜眼汤宾尹。
明万历二十六年象山籍榜眼邵景尧。
明万历二十九年苏州籍榜眼王衡。
明万历三十二年保定籍榜眼孙承宗。
明万历三十五年平湖籍榜眼施凤来。
明万历三十八年榜眼马之骐。
明万历四十一年晋江籍榜眼庄奇显。
明万历四十四年江夏籍榜眼贺逢圣。
明万历四十七年池州籍榜眼孔贞运。
明万历年间榜眼郎裴宗范。
明天启二年进贤籍榜眼傅冠。
明天启五年无锡籍榜眼华琪芳。
明崇祯元年汝宁籍榜眼何瑞徵。
明崇祯四年昆山籍榜眼吴伟业。
清顺治四年桐城籍榜眼程芳朝。
清康熙四十八年桐城籍榜眼戴名世。
清道光三十年番禺籍榜眼许其光。
清咸丰十年南海籍榜眼林彭年。
清同治十三年南海籍榜眼谭宗浚。
清光绪二十九年顺德籍防左沛。
清光绪三十年清远籍榜眼朱汝珍。
百科知识网 | 3894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