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人公有谁?有什么社会影响?
精选答案
《月牙儿》是现代文学家老舍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原载1935年4月1日、8日、15日《国闻周报》第12卷12期至15期。
《月牙儿》讲述了旧社会母女二人先后被迫堕落为娼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对强加于她的不公命运从惊恐、困惑、抗拒到最终屈服的全过程。人物关系简单,故事凝练简洁,但其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却是立体、复杂的;第一人称叙述,抒情的笔致,极具感染力。
相关问题
1、内容简介
2、创作背景
3、人物介绍
4、作品鉴赏
5、作品影响
6、作者简介
主人公“我”7岁时父亲在贫病中死去,妈妈整天给人家洗衣裳,日夜操作也无法维持生活,只得带着“我”改嫁。新爸对母女俩很好,“我”上了学。小学要毕业那年,继父突然失踪,妈妈又开始跑当铺,为养活女儿,最后沦为暗娼。妈妈的身份使“我”羞于见人,“我”对妈妈又爱又恨。先期毕业的女同学中,有的做了姨太太,有的当了妓女,“我”时时忧虑着自己的前途命运。终于有一天,妈妈给“我”指出两条路——接替她卖身养家;或各奔东西,自谋生路。“我”选了后者。妈妈跟馒头铺掌柜走了,“我”在好心的校长帮助下,在学校找了个抄抄写写的差事,解决了食宿。“我”自爱自重,恭勤做事,努力想成为有用的人,在女孩中表现得出类拔萃。但没过多久,学校换了校长,“我”需另谋生计。“我”决心不依赖任何人,自食其力。世界很大又很小,费了很多周折,“我”竟找不到一处安身之地。“我”终于明白了学校里教的本事和道德都是笑话,懂得了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但“我”不甘心就此沦落,仍要再做一次挣扎。“我”去找原来的校长帮忙,在校长家结识了校长的侄子,一个体面、和气、热心的青年。他当晚给我送来了校长给的钱,并说校长已为“我”找好住处。我喜出望外地搬了去。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他为占有“我”编造的谎话。就这样,“我”抱着对生活速茫的希望,做了他的外室。好景不长,“我”的春梦很快作到了头。一天,一个像小磁人儿似的少妇找上门来,少妇是那男青年的妻,哭着请求把丈夫还她。“我”可怜这个少妇,答应“放了他”,自己偷偷搬走了。工作难找,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我”在一家小饭馆找了个女招待的差事。可是因为不肯以色相勾引顾客,被老板辞退。此后,“我”长时期忍受着失业的煎熬。生活的折磨终于使“我”理解了母亲的苦衷,“我”不再为谁负着什么道德责任,开始“上市”出卖自己,走母亲的路。“我”认识了钱与人,“钱比人更厉害些,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在“我”染上了病,痛不欲生时,妈妈找到了“我”。原来她已被馒头铺掌柜抛弃。母女久别重逢,妈妈并没有给我一点安慰,只关心我的“生意”和进项,她的眼已失去年轻时的光泽,只有看见了钱眼光才间或一闪。她卖了一辈子肉,剩下的只是一些白头发与抽皱的黑皮。从妈妈身上,“我”看到自己的将来。城里的新官儿非常讲道德,正式的妓女可照旧做生意,因为她们纳税,而要扫清暗门子。“我”拒绝当局虚伪的“感化”伎俩,被巡警抓进监狱。“我”感到,狱里是个好地方,“我”一进来,就不再想出去。这个世界不是个梦,是真的地狱。
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因帝国主义的侵入,国民党的妥协投降,造成内政外交连连失败。城市里,表面上歌舞升平,实际上是工商业的倒闭,市场萧条,工人失业,百姓一贫如洗。城市底层人民过着痛苦的奴隶式的生活,卖淫现象正是底层人民求生无路和有产者道德败落的畸形产物。老舍看到底层这最黑暗的角落,他一反习俗,写了被传统观念所厌恶的娼妓,写她们那苦涩的追求和深层的悲债。他在作品中“代他们伸冤诉苦,也描写他们的好品质”。
小说《月牙儿》是老舍早期创作的中篇小说,脱胎于长篇小说《大明湖》。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初期,怀着沉重心情写了一曲大明湖悲歌,以此宣泄因祖国蒙受侵略之苦的愤慨。书稿写成后交付上海商务印书馆。恰在小说即将在《小说月报》发表时,不幸竟被“一·二八”战火焚毁了。《大明湖》尽管老舍没有重写,但他对其中某些片段念念不忘,不忍舍弃,数年后,终于将这精华部分写成短篇小说,这便是《月牙儿》。
”我“
主人公”我“是个小姑娘,象春花一样柔弱、娇美,在母亲艰难的培育下,读了几年书,近乎小学程度,懂一点文化,有一点道德观念。她希望能靠自已劳动的双手养活自己,但一次次失败、失望,当她被新校长的儿子诱骗失身后,逐步沦落,终于成为暗娼。她当暗娼后对社会有了深一步的认识,“世界是狼吞虎咽的世界,谁坏谁就有便宜”。当瞥方拉她去进行教化时,她看清了纳捐的妓女可以照旧做生意,而且似乎名正言顺;不纳捐的妓女就得抓起来进行感化,然后让男人花两块钱的手续费买了去。钱交给警方了,人还得去受凌辱。她清楚地认识到妇女被压迫、被侮辱的本质,因此抗拒感化,关进牢狱,又认为“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因此决心不出去了,但心里还惦念着那被压迫被损害的衰老的母亲。主人公开始是单纯、好学、勤劳、善良、自信、好强,充满美好思想,有道德观念的少女。沦为暗娼后充满报复心理并自暴自弃,她对社会有一定认识,所清醒、刚强,也有一定的反抗意识,但抗争力量薄弱,最终被黑暗社会吞食了。
母亲
母亲,是底层的劳动妇女,她温存、善良、吃苦耐劳。对生活的贫困和厄运逆来顺受。她孤立无援,为了拉扯大孩子,当尽了全家的东西,以至最后那根作为陪嫁的“银簪”。给人洗臭袜子,熏得饭都吃不下。为了不饿死孩子,给她找了个新爸。新爸让孩子上学,生活也好了些。新爸走后,她懂得了让孩子上学的重要,一再嘱咐孩子“念书”识字,她的全部努力就在于养好这个孩子,让她将来不过她自己这样的日子,但贫困迫使她沦为暗娼,又再嫁给了馒头铺的老板。她终于抛弃了她那相依为命的唯一的亲人、女儿和朋友。肮脏和暗娼的生活腐蚀了她,她后来变得粗暴、贪婪,而且不知羞耻,甚至抢客人的“皮夹”、“手套”和“鞋”,完全变成为一个心比钱还硬的麻木的“活鬼”。
主题思想
“我”与月牙儿形影相吊,构成了小说中的景与情,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和低回婉转的抒情性。以月牙儿为题,就象征女主人公那只能亮一小会儿的黑暗无限的生命。文中月牙儿的频繁出现,也暗示着主人公在生活的次次打击下,仍然心中存有希望,她努力挣扎,渴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尽管那希望渺茫得像月牙儿一样的微光,也给读者心中以希望。作者将月牙儿作为主人公经历和情感的外化,淡化情节,着力渲染冷清、孤苦的气氛,暗示了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小说通过旧中国母女两代人为生活所迫、相继沦为暗娼的故事,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艺术特色
浓郁的抒情色彩
《月牙儿》共43个章节,每节都不长,但文字凝炼简洁,意境幽辽隽永,格调深沉凄婉,抒情色彩十分浓郁,从而,使整篇作品如同一首抒情散文诗。作品对“我”的生活经历没有大肆铺陈,而是极力渲染“我”的内心情感,其基调是哀怨凄绝的。
精巧玲珑的结构
“月牙儿”贯穿全篇。从作品开篇到结尾,无论是写父亲去世、母女上坟、夜走当铺、母亲改嫁,还是写受骗失身、囚入铁窗,“月儿”始终陪伴着“我”,成为联结全篇的线索;同时,在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感情的嬗变中,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景, 又是情,是故事场景和情绪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起到了含蓄点题的作用。
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运用
在古代,月亮就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比如婵娟,既指月亮又用来指漂亮的女性,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只记住了它的象征意义而忽略了其本义。或许可以这样说,月亮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女性的代名词与象征。同时,在古代,月亮又往往与人物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其人生命运与心境的一种写照。月圆是团圆、美满的象征,月缺却是凄惨、离别的代名词。无论是陶渊明的“ 带月荷锄归",还是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都昭示着人物的处境与命运,饱含着人生的理想与追求。而在《月牙儿》中出现的却是“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的月牙儿,这就象征了女性的不幸命运。柔和而凄冷的月牙儿的每次出现都是在“我”命运转折时衬托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它唤醒了我的记忆。月牙儿本身就给人以凄凉之感,由它所唤起的回忆也必然是一种凄惨的印迹,是美好人生毁灭的过去,“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月牙儿是文中最鲜明的意象,它使全文笼单在一片凄凉的氛围中。作者巧妙地通过月的时有时无、时明时暗来衬托主人公的处境和情绪,把整部小说升华到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诗的境界中。“月牙儿”是用来比喻女主人公、象征其命运的;月牙儿的冰清玉洁和柔美正如女主人公的心地纯洁善良,自爱自重;它悬浮在空中无依无靠,正如女主人公的孤苦伶仃、可怜无助,它微弱的光时时被黑暗吞没,正如女主人公无力挣脱黑暗社会带给她的厄运。
1986年,《月牙儿》由中国电视艺术中心改编摄制同名电视剧;1987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辽宁电影制片厂联合改编摄制同名电影。
老舍(1899—1966年),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文学家、戏剧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猫》;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等。
百科知识网 | 3894个回答